18歲古代怎么稱呼 18歲古代的雅稱和別稱
2024-03-29 天奇生活 【 字體:大 中 小 】
18歲在古代中國的稱呼因性別和習俗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男子常被稱為“冠禮之年”或“舞象之年”,代表其已成年或可上戰(zhàn)場;女子則稱為“及笄之年”,標志其成年并開始佩戴發(fā)飾。有時也用“弱冠之年”泛指年輕男子,但更偏向于二十歲。
18歲古代的雅稱和別稱
十八歲在中國古代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別稱和雅稱,具體如下:
弱冠之年:這個稱謂源自《詩經(jīng)》中的描述,意指十八歲的年齡。
及笄之年:古代中國女子十八歲時舉行的及笄儀式,標志著成年的開始。
冠禮之年:男子十八歲舉行的冠禮,象征著成年的到來。
即位之年:在古代君主制國家中,十八歲的皇帝或王子有資格繼承皇位。
及鍾之年:源自《史記·李斯列傳》,象征著人生正值壯年。
及第之年: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功名,成為官員的年齡,被視為追求功名的開始。
及婚之年:古代社會認為十八歲適婚,標志著步入成年生活。
及時之年:指人生的黃金時期,提醒珍惜青春和抓住機遇。
這些稱謂不僅反映了古代對十八歲這一年齡的重視,也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年儀式和社會習俗。
古代不同年齡段的名稱
古代根據(jù)不同的年齡段,有許多特定的稱謂。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年齡段及其對應的古代稱謂:
嬰兒期:赤子、襁褓(0-1歲)。
幼年期:垂髫(3-8歲),始齔(7歲),幼學(10歲)。
兒童期:總角(8-14歲),外傅之年(10歲),金釵之年(女孩12歲),豆蔻(女子13-15歲),舞夕之年(13-15歲),及笄(女孩15歲)。
少年期:舞象之年(15-20歲),弱冠(男子20歲),桃李年華(女子20歲),花信年華(女子24歲)。
青年期:而立之年(30歲),不惑之年(40歲),艾(知天命)(50歲),耳順(花甲之年)(60歲)。
中年期:古?。?0歲),杖國之年(致事之年)(70歲),半老徐娘(女子30歲)。
老年期:杖朝之年(80歲),鮐背(90歲),期頤(100歲)。
這些稱謂反映了古代對人生不同階段的理解和期望,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義和社會角色。
猜你喜歡

青團的餡料有哪些 青團的別名


青團怎么做好吃 做青團的小技巧


吃青團需要注意什么 青團的常見做法


春捂到什么時候最合適 春捂有哪些好處


春分飲食注意事項 如何通過飲食預防春困


春分節(jié)氣注意事項 春分節(jié)氣天氣變化


黃燜雞的做法 哪些人不適合吃黃燜雞


春分節(jié)氣喝什么湯 春分節(jié)氣的習俗


春分節(jié)氣吃什么好 春分節(jié)氣喝什么茶飲


春分節(jié)氣怎么養(yǎng)生 春分養(yǎng)生食譜


18歲古代怎么稱呼 18歲古代的雅稱和別稱


18歲古代怎么稱呼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18歲古代怎么稱呼 十歲到一百歲的古語


中醫(yī)醫(yī)生在古代怎么稱呼 中醫(yī)醫(yī)生在古代的稱呼


16歲古代怎么稱呼 古代年齡稱謂大全


王爺?shù)膬鹤釉趺捶Q呼 王爺?shù)膬鹤咏惺裁?/p>
